2025年5月,一场关于娃哈哈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的争议华泰优配,把两家本土民族品牌推上风口浪尖。
消费者惊讶地发现,自己购买的娃哈哈纯净水瓶身上赫然印着“今麦郎代工”的字样。
而同样规格的水,今麦郎自营产品价格却低了近一半。
这场看似普通的代工合作,却因娃哈哈的一纸终止声明、今麦郎的“委屈”回应,以及消费者对品牌透明度的质疑,演变成一场商业罗生门。
事件的导火索源于消费者对瓶身标签的“较真”。
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,陆续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娃哈哈纯净水的生产信息,发现其生产商为今麦郎位于隆尧、河源、咸宁等地的工厂。
更让消费者困惑的是,娃哈哈与今麦郎的同类产品存在显著价差:以24瓶装为例,娃哈哈售价约29元,而今麦郎仅需17元。
网友调侃:“同样的水,换个牌子就贵了0.5元/瓶,这是不是智商税?”
面对质疑,娃哈哈最初回应称,代工是“基于不同产地消费者需求”的常规操作,所有产品均符合国家标准。
然而,随着舆论发酵,娃哈哈在5月15日突然发布声明,承认与今麦郎的代工关系,并称“自查发现个别批次产品未通过出厂检测”,因此已于2025年4月终止合作。
这一表态将矛头直指代工方今麦郎。
但后者随后“喊冤”:董事长范现国称,双方合作始于2024年5月,原定终止时间为2025年5月,代工期间累计生产12亿瓶水,且“质量严格符合娃哈哈标准”。
一时间,终止时间“打架”、质量问题模糊,让事件更显扑朔迷离。
这场风波背后,折射出快消行业代工模式的隐秘与矛盾。
从商业逻辑看,代工本是双赢选择:娃哈哈能快速填补产能缺口,降低运输成本,今麦郎则能盘活闲置生产线,甚至借势提升品牌形象。
事实上华泰优配,代工在饮料行业并不罕见。
康师傅为百事可乐代工,泉阳泉为盒马定制生产,都是公开的“行业默契”。
但问题在于,娃哈哈长期以“自有工厂”“实验室级水质”为卖点,消费者对其“高标准”的期待远超普通品牌。
当“代工真相”被揭开,品牌承诺与消费者认知的落差瞬间爆发。
这场合作从一开始就已埋下隐患。
2024年华北水灾导致娃哈哈涿州工厂停产,叠加市场需求激增,代工成为应急选择。
但据内部员工透露,2025年娃哈哈关闭了陕西、衢州等地的十余家工厂。
这些工厂多由娃哈哈老臣杜建英持股,而宗馥莉接手后正推动“去家族化”改革,关厂被外界解读为内部权力博弈的缩影。
一边关自有工厂,一边找外部代工,这种矛盾操作让消费者质疑:娃哈哈是否因内耗导致产能失控?
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这场风波的焦点并非单纯的质量问题,而是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信任危机。
有网友发现,娃哈哈自产与代工产品存在细微差异:自产品将商标置于瓶身显眼处,代工版则突出配料表信息,甚至有人称代工水“口感更涩”。
尽管娃哈哈强调“包装差异不影响品质”,但这些细节放大了消费者的被欺骗感——“花更高价钱买的不仅是水,更是对品牌的信任”。
现行法规仅要求标注代工厂信息,但未强制说明代工原因及品控细节。
当品牌方将代工藏在供应链深处,一旦问题暴露,消费者很容易将矛头指向整个生产体系。
正如业内人士所言:“一瓶水的价值不仅是水,更是品牌承诺的具象化。当这种承诺被打上问号,溢价空间就会崩塌。”
对娃哈哈而言,2023年“业绩翻身”后急于扩大市场份额,但宗馥莉推动的产能调整尚未完成,代工成为过渡方案,
而今麦郎作为下沉市场王者,本想通过代工提升行业地位,却因娃哈哈的“切割”声明陷入被动。
双方或许都未料到,一场常规合作会因消费者觉醒和内部矛盾演变成公关危机,娃哈哈在背刺今麦郎的同时,也给了自己一刀。
这场风波也给行业敲响警钟:在信息透明化时代,代工模式必须重新定义“透明度”。
品牌方若继续将代工视为“不能说的秘密”,类似的信任危机只会反复上演。
正如网友的犀利评论:“如果光明正大标明代工并合理定价,大家反而会夸你性价比高。遮遮掩掩,才是真正的品牌稀释。”
如今,娃哈哈已宣布“回归自有生产”,并加速新建工厂。
但消费者记忆不会轻易消退,这场罗生门的真正启示或许是:商业世界里,没有完美的双簧戏,只有经得起审视的真诚。
参考资料:
1. 红星资本局、北京商报、21世纪经济报道、纵览新闻:《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?娃哈哈最新回应》
2. 九派新闻:《娃哈哈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,网友:那为啥不直接买今麦郎的?》
3. 新华网、南方都市报、极目新闻 :《今麦郎董事长回应代工娃哈哈争议》
4. 21世纪经济报道、纵览新闻、北京商报 :《娃哈哈声明:终止合作》
5. 长江商报 :《今麦郎IPO八年未果为娃哈哈代工 一年交付12亿瓶水部分被指不合格》
编辑:小可
作者:老A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